綠松石箍形器
中國玉文化形成的燦爛文化歷史和強烈時代精神,展開了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序幕。玉文化從新石器時代,歷經夏商周階級社會的出現及至明清封建制度達到頂峰的漫長歷史過程,它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而延綿不絕。
著名的玉文化大家楊伯達先生,把中國玉文化史稱為「萬年玉文化史」,它經歷了巫玉時代、王玉時代和民玉時代三個階段,體現了人類社會神本主義、人本主義、民本主義三個階段的發展方向。本篇所論述的松石與松玉的原由發展,恰恰正是循著玉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而發展。
綠松石其物
綠松石又名「松玉」、「松石」,是古老的玉器寶石之一,因其色近松樹綠色,故名綠松石,也稱「突厥玉」、「土耳其玉」。
科學研究結論表明:自然界的綠松石一般被認為是含銅的地表水與含鋁和含磷的岩石相互化合作用的生成物,多與其他岩石共生。單純的綠松石含純礦極少,所以綠松石就顯得彌足珍貴。它的形狀多以腎狀、菜花狀、鐘乳狀出現,色以蘋果綠、天藍或灰綠為主,有蠟樣光澤,半透明,其硬度為摩氏5-6度,比重為 2.6-2.83。綠松石在高溫或長期氧化過程中會褪色,呈黑褐色,表面呈現隱隱閃現的鈣化雲母結晶砂顆粒。綠松石的色源主要取決於銅與鐵的含量,銅多則色偏藍,鐵多則色偏綠。
綠松石的產地包括古波斯(伊朗)、美國、蘇聯、埃及、南美等地,在國內的湖北西北部、陝西等地也有相當的蘊藏量。綠松石產量不高,由於綠松石與其他石料共生,提純量低,往往10噸的礦石只可得到1公斤左右的綠松石原石。
我國史書記載綠松石的文獻最早見於清代《清會典圖考》:「皇帝朝珠雜飾,惟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琥珀蜜蠟,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綠松石因波斯所產,所以英文名字叫做「土耳其玉」或「突厥玉」。相傳經土耳其入歐洲,故稱之為「土耳其玉」,我國清代前稱之為「甸子」或「回回甸子」。元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中按產地和工藝,把綠松石分為三種甸子:「你捨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細;乞裡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粗;荊州石,即襄陽甸子,色變。」也有專家認為「乞裡馬泥」即是「河西甸子」,理由是從甘肅河西地區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墓葬中綠松石珠居多,由此而定之。又有學者根據新疆哈密出土過遠古綠松石的史實,認為哈密可能是「河西甸子」的產地。至於「襄陽甸子」也有說法,湖北松石產地鄖西、鄖縣一帶,此地正是古代荊州襄陽轄地。
優質綠松石主要用於製作弧面形戒面、胸飾、耳飾等。質量一般者,則用於製作各種款式的項鏈、手鏈、服飾等。塊度大者用於雕刻工藝品,多表現善與美的內容,如佛像、仙人、仙鶴、仙女、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走獸等。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裡的「李時珍採藥」雕像,即為綠松石雕制而成。綠松石玉雕工藝品是我國獨具風格的出口玉雕品種之一。
歷史悠久的紅山松玉
綠松石是我國歷史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重要玉石佳種之一,考古發現,在距今有5000多年歷史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已經出現綠松石的器物。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西遼河流域史前時期最為強勁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其年代為距今6500-5000年。距今5000年左右是中國史前社會的一個轉型期,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諸多考古學文化都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文明化進程顯著加快,而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西遼河流域率先走在了前沿,玉文化的發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並最終確定了西遼河流域在中國史前時期的玉文化中心地位。
二十世紀80年代,紅山文化玉器的發現和研究工作均取得了飛躍性進步,為綠松石的發現創造了條件。1981年發現了凌源與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主體分佈範圍約1.2平方公裡,是一處規模宏大的紅山文化中心性祭祀遺址。此後歷經數次發掘,在各個地點的積石塚石棺木裡出土紅山文化玉器近百件。其中,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塚7號墓、23號墓、24號墓、25號墓、26號墓,牛河梁第五地點一號塚1號墓,牛河梁第十六地點4號墓中都出現了綠松石的蹤跡。可見,在遠古的紅山文化時期,綠松石就已經是作為陪葬品的珍貴器件了。在牛河梁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的綠松石墜,造型特徵突出,雕琢工藝精良,代表了紅山文化玉雕業的高水平。
2003年4月在浙江東陽發現一座大型春秋越國墓葬,發現3千多件玉石隨葬品(組件),但未見一件陶瓷器,這在近年發掘的土墩墓中是少見的,特別是這3 千多件玉器中,有大量的水晶石、瑪瑙石、綠松石,其中綠松石佔大多數,松石中有成品、有半成品,還有大批綠松石原石塊料。顏色有藍色、藍綠色、黃綠色等。器型有臂環、璜、玦、管、珠、條、劍格等。考古工作者發現這些綠松石原料,被裝在一個朽掉的漆器箱內,可見綠松石在春秋時期已成為貴族上層社交活動中的珍貴飾品。現在看來認為綠松石只是作為重器鑲嵌裝飾之用的說法不夠全面,從考古發現和傳世品發現證明,用綠松石塊料雕鑿成圓器和動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考古,紅山文化遺址內蒙古通遼地區發現的綠松石繭蛹,在阜新胡頭溝出土的綠松石魚,在江西省博物館館藏的商代綠松石蟬佩,在青海大同孫家寨出土器物中也發現有用綠松石、瑪瑙、骨頭的裝飾品,在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松石串珠,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綠松石珠32枚,其中一枚直徑達2.5厘米,山東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的骨雕筒,山東臨沂大苑莊大汶口文化晚期出土的綠松石佩1件,其長2厘米。北京市平谷商代中期墓葬出土的綠松石串珠9枚,其中一枚呈蟬型……凡此種種,可知我國很早就開始利用綠松石作裝飾品,確證無疑。至於所用綠松石的來源,一是來自國外,如波斯綠松石。但大量的是來自國內,如湖北鄖西、鄖縣以及我國的襄陽,處於湖北、河南、陝西三省交界地區即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所以科學家認為,中原的二里頭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西北的齊家文化遺址或墓葬中出土的綠松石很可能就是「襄陽甸子」,而不是來自西北遙遠地區的「回回甸子」。
紅山文化中綠松石雕件的造型及工藝手法大都與其他玉品種同種類型的雕件相同,是紅山玉文化整體發展程度的具體體現。
湖北籍書法家余勝橋是一位相當有造詣的中年書法家,名聲鵲起之後,他的另一半精神天地則後發制人,取得了同樣的碩果。余先生書香傳家,受先祖的熏陶,自幼酷愛收藏,對書法繪畫、陶瓷玉器、金石碑刻都頗有愛好和研究,尤其在古玉研究和松石珠寶方面有著獨到的眼力。他是一個收藏大家,但研究藏品的經緯即內在的學術脈絡更是他的追尋方向。由於他出生在湖北,所以對於古老而神秘的綠色寶石——松玉情有獨鍾,國產綠松石叫「襄陽甸子」,湖北松石產地鄖西、鄖縣一帶正是古代荊州襄陽轄地。余先生經年苦心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松石精品即罕見的紅山時代綠松石雕件。他所收藏的紅山時期綠松石面具、松玉勾雲器、松玉豬龍、松玉三孔器、松玉動物雕像、松石繭蛹、松石箍形器、松石C形龍、松石璇璣等已經引起業界的關注和專家的好評。
對余先生的這批松石精品,我們曾進行過多次的研究和詳細的觀察,現將我們對這批東西的認識,分別進行研究和探討。
余先生松石藏品中有一件引人關注的豬龍,或稱為松玉獸形玦,這個器物有以下特點:沁為灰黑色的斑點條紋,在放大鏡下呈團簇、毛紋和片塊狀。器物表面是細小的沙咬坑,松石內沁出的漿液呈灰白色飯糝狀與團霧狀,此沁漿多見松玉的腐蝕孔、陰槽和鑽孔。此造型與一般的紅山豬龍有幾點不同之處:一、獸身較寬;二、中孔「喇叭口」較大;三、獸額圓隆;四、獸面眼下到獸口的兩條陰刻線與弧線連接象徵鼻孔與唇齒。此豬龍陰刻槽精細打磨,有明顯砣工痕跡。以上說明此器在紅山古人所制的器物中是一件精品。
綠松石C形龍,此龍為典型紅山文化器物,沁色黑灰,有白色霧狀水沁,松石表面有原始磨痕清晰可見,包漿的沁體沿沁坑和沁孔向四周漫溢。此龍的造型與一般典型器大致相同,其鑽孔有典型的二台階套管鑽現象,管鑽孔內包漿自然厚重,它有以下特點:一、梭形物寬闊;二、龍首部鬃須的基部有較寬的凹槽;三、陰紋線槽內有先橫磨後豎磨的痕跡,這是紅山玉器磨製陰紋線槽的普遍運用的琢磨工藝;四、龍體表面有明顯的凹凸不平之感,在放大鏡下可見縱橫交錯反覆磨製之痕。可見,此物為手工刮磨。
松石璇璣,此璇璣為天藍色,上有深藍色沉積紋色斑,做工打磨精細,鑽孔有明顯的套鑽痕跡,造型精巧,沁色美艷,是件十分難得的松玉陪葬件。類似的玉器在龍山文化遺址中也有發現。紅山文化的玉璇璣,三個齒牙或為三條豬龍,或為三條鷹鴞,或為三隻蠶,多為變形物,其實上述形制是先民們的一種生命延續和性行為的符號和內涵。到夏商時期,性的內涵逐步淡去,玉璇璣的作用就變成了墓葬品、佩飾以及生產刮削器。
松玉箍形器,有黑褐色的沁斑,橢圓桶狀,上端稍撇為坡形,邊緣磨成鈍刃,器表的外壁琢磨光潤,內壁有直線或弧線的磨痕,此類奇特的松石器件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次出現,但大部分是玉器,綠松石的器物罕見。早年李文慶先生認為它是先民的髮箍,而後建平牛河梁第一號積石塚四號墓此器出土,在人頭骨的部位,其作用為髮箍使用似乎可以得到證實,但凌源縣三官甸子二號墓此類器物出土,在人骨架的胸前,故而有人認為它不是髮箍而是護臂器,或是祭祀中的樂器。
松石勾雲器,此器為片狀,長方形,中部彎弧狀中空,左右兩側各外伸,多對勾腳,彎勾部明顯,上下側邊緣各外伸數個鋸齒狀和圓弧狀小凸,正面琢磨出與形制相應的淺凹槽紋絡,背部平整,有多個橫穿洞孔。色呈天藍色,器物表面有黑褐色斑,中間有兩到三個鳥首,鳥身呈曲捲狀,中間鏤空,鳥首相連,喙部尖長,鳥身隨形磨成勾槽,磨製技法古樸原始,神秘奧妙,具有典型的紅山文化特徵。
松石鉤形器,顏色青綠色,遍體褐色青斑,扁平體,豐部為勾雲狀,頂端有星月形,似鳥首,器兩側邊緣斜磨成鈍刃,內呈彎鉤狀,腰部有一對穿小孔,尾部也呈鳥首形彎鉤,此種器型在夏家店下層文化紅山文化之後,商晚代的富豪墓中也見到此器件。
松石人面形飾,器物扁平狀,呈方形,器物呈孔雀綠色,有黑褐色的沁斑和沁紋,包漿厚重。五官比例不甚協調。整個面部五官呈浮雕狀,突出於基部之上,五官以紅山玉雕常見的工藝手法,堆磨出形,人面的背脊有一對橫穿孔。此種器型在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羅家柏嶺曾出土,綠松石人面飾較為珍稀。
此外,余先生所收藏的松玉三孔器和松石繭蛹,類似器型在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和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都曾出土過。
松石面具在中國和世界的墓葬史中早有它們的蹤跡,筆者在幾年前曾寫過一篇關於松石面具的文章,因此批松玉覆面數量較多,故用考古類比法對余先生的松石面具進行分析,現錄摘如下:
在信仰薩滿教的北方古代民族喪葬習俗中,自古就有覆面和死面(遮蓋死者面部的面具)的習俗。
覆面是東胡民族較為常見的一種習俗,在考古發掘中多有覆面文物出土。黑龍江泰來縣平洋磚廠墓地是一處東胡及其先世的文化遺存。一墓主頭頂和臉部分別用綠松石珠、銅管和渦紋銅泡所覆。這種覆面裝飾與同屬於東胡及其先人文化遺址的周家地墓地的葬俗有諸多相似之處。周家地墓地屬夏家店上層文化,覆面較平洋磚廠墓地複雜,有用釘綴銅泡及綴有綠松石的麻布覆蓋墓主面部之俗,上面再加蓋一片巨大的蚌殼。
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曾出土一件斷代為渤海時期帶有顱骨面孔造型的石質器物,上鑿兩個圓圓的大眼睛。
近年,在新疆也有多件面具出土,如1979年在新源縣鞏乃斯河畔發現石面具一件。上個世紀70年代,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的綴玉覆面都是此類情況。
薩滿教是古代北方各民族共同信奉的原始宗教。當時,古代的先民把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都賦予了一種主觀意識,崇尚「萬物有靈」,基於這樣的信仰,北方民族創造出了「薩滿面具」,刻意改變自己的面目和屬性,把在大自然面前的困惑、反抗、奮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調節人們對大自然既有恐懼又要依存的矛盾心理和因果關係。
在同一歷史時期,形形色色的面具文化,應運而生。貴州池洲儺戲面具、福建的花面殼(紙面具)、青海的土族納頓面具、東北的「瑪虎戲」面具等等不一而足。追溯古代中國,在漢代,戴面具的儺戲演出可以牽動朝野上下,從皇帝、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喜歡觀看;明代,東北演出「瑪虎戲」不能有幕布和舞台背景,舞台四周全是觀眾,演出氣氛熱烈,觀眾笑語震天……面具在遠古時代,作為先民崇拜神靈、恐懼上天的一種純精神的萬能武器,直到原始先民的恐懼感、自卑感逐漸消失以後,面具才變成一種精神寄托和娛樂工具。
余先生所收藏的300多件松石器物中有30多件綠松石面飾,它們的造型精巧、神態質樸、生動,材質是產自湖北的瓷松,顏色發藍,個別泛綠,砣具打磨光滑精緻,有極為美麗的自然包漿覆蓋其上,面飾表面的蝕孔內有瑩潤的白色冰雪狀漿汁凝固溢出,其造型有濃厚的新石器時代特點。隨同這組面飾,該先生還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批松石的其他物件,這批珍貴的松石藝術品造件在 2008CCTV民間國寶評選中因故未能參評,但受到專家組成員的高度評價。筆者曾與玉器雜件專家蔡國聲先生商討過,蔡先生也認為這是一批難得的松石珍品。
這些面飾不但與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新石器時代—人面玉飾(見台灣版《海外遺珍·玉器二》,長6厘米,逕5.4厘米)十分相似,而且也與紅山面具造型相似。我們試著將著名的紅山文化女神玉頭像與湖北綠松石面飾相比較,就會發現它們之間驚人地相似:從面型看——有典型中國北方人的「甲」字臉型;從五官看,是用減地法做成的「元寶咀」;眼角上挑;鼻尖鼻翼較圓;眉骨凸起;眼球呈圓珠狀;前額寬平飽滿;頭頂部有束狀帽飾。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墓葬出土的面具或面型飾品一般用途有二,一是覆蓋於死者面部(與人面等大),另一種則是以人面飾物作隨葬和鎮墓物品之用。後一種面飾多為直徑10厘米以內。古代墓葬面具專家郭淑雲認為,出土於新疆羅布泊和藏於日本東京都帝國大學的兩件面具及契丹面具可確定為喪葬面具。余先生的松石面具也應當屬於陪葬面飾。
外國玉文化中的綠松石
綠松石也叫土耳其玉。其實土耳其並不產綠松石,大概是因為古波斯國所產的綠松石最初是途經土耳其被送往歐洲各地的,便誤以綠松石為「土耳其玉」。
綠松石在國外被稱為「十二月成功石」,代表勝利與成功,有「成功之石」的美譽。早在古埃及、古墨西哥、古波斯,綠松石就被視為神秘、避邪之物,當成護身符和隨葬品。
5500年前,古埃及就在西奈半島上開採綠松石,第一王朝時埃及國王曾派出組織精良並有軍隊護衛的兩三千人的勞動大軍,尋找並開採綠松石。考古者在挖掘埃及古墓時發現,埃及國王早在公元前5500年就已佩戴綠松石珠粒。最珍貴的綠松石飾品是在5000多年前埃及皇后(Zer皇后)的木乃伊手臂上戴有四隻用綠松石鑲嵌成的金手鐲,1900年出土時,飾品依然光彩奪目,堪稱世界奇珍。
許多國家的人們對綠松石的崇拜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
在古波斯的歷史中,綠松石被認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之物,被做成護身符。曾在多處古波斯墓葬中發現綠松石飾物。
埃及人用綠松石雕成愛神來護衛自己的寶庫。
古印第安人把綠松石當作聖石,他們認為佩戴綠松石飾品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而且還象徵著「信賴和信任」,也給遠征的人帶來吉祥和好運,被譽為成功幸運之石。
伊斯坦布爾位於東西方的交匯點,面臨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這個城市標誌的著名的藍色清真寺,就是以綠松石和藍色瓷磚作為建築主體的裝飾材料,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伊斯蘭教認為,藍色是天堂最寶貴的顏色,伊斯蘭祭壇的中央一般用巨大綠松石裝飾。
綠松石的等級區分
綠松石因所含元素的不同,顏色也有差異,氧化物中含銅時呈藍色,含鐵時呈綠色。其中以藍色、深藍色不透明或微透明,顏色均一,光澤柔和,無褐色鐵線者質量最好。
國際寶石界將綠松石分為四個品級:一級品即波斯級;二級品即美洲級;三級品即埃及級;四級品即阿富汗級。一級品為質量最優的綠松石。
綠松石質地細膩、柔和,硬度適中,色彩嬌艷柔媚,但顏色、硬度、品質差異較大。通常分為四個品種,即瓷松、綠松、泡(面)松及鐵線松等。
瓷松是質地最硬的綠松石,硬度為5.5-6。因打出的斷口近似貝殼狀,拋光後的光澤質感均很似瓷器,故得名。通常顏色為純正的天藍色,是綠松石中最上品。
綠松顏色從藍綠到豆綠色,硬度在4.5-5.5,比瓷松略低,是一種中等質量的松石。
泡松又稱面松,呈淡藍色到月白色,硬度在4.5以下,用小刀能刻劃。因為這種綠松石軟而疏鬆,只有較大塊才有使用價值,為質量最次的松石。但在綠松石原料日益缺乏的今天,常採用注塑、注蠟以及染色等人工處理方法,改善其質量及外觀,因而也可「廢物利用」。
鐵線松的綠松石中有黑色褐鐵礦細脈呈網狀分佈,使藍色或綠色綠松石呈現有黑色龜背紋、網紋或脈狀紋的綠松石品種,被稱為鐵線松。其上的褐鐵礦細脈被稱為「鐵線」。鐵線纖細,粘結牢固,質堅硬,和松石形成一體,使松石上有如墨線勾畫的自然圖案,美觀而獨具一格。具有美麗蜘蛛網紋的綠松石也可成為佳品。但若網紋為粘土質細脈組成,則稱為泥線綠松石。泥線松石膠結不牢固,質地較軟,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余先生所藏松石屬於鐵線松。
研究千百年來深厚綿延的玉文化,綠松石永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通過綠松石的發展脈絡,可以追尋玉文化的發展蹤跡。在考古工作及文物領域中,綠松石的出土總是伴隨著其他各種品種的玉件一起出現,同時代的各類玉器,共同體現了那一時期玉文化發展的整體面貌。
歷史發展到今天,綠松石同樣受到人民的喜愛,被譽為「成功之石」和「十二月誕生石」。用綠松石做成的戒面、耳墜等各類裝飾品種類繁多,因為它艷麗的天藍色和回歸自然的天然質感,受到現代人的青睞。著名的綠松石雕件「綠松石九獅瓶」陳列於中國地質博物館,因其外形優美、雕工精湛,有很高的藝術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