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玉玉鼎
考古資料證明,藍田玉是我國開發利用最早的玉種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藍田縣位於西安市東南,縣城距西安40公里。縣境除東、南部為秦嶺山區外,余為川原丘陵地帶。繞流長安的八水中的灞河和滬河即發源於此,著名的白鹿塬便夾居於灞、滬之間。戰國時期,秦置藍田縣,因為玉之美者曰藍,縣產美玉,故名藍田。現為西安市轄縣之一。
藍田玉色彩斑斕,顏色以翠綠居多,所以俗名「菜玉」,言其色就像白菜的嫩葉一樣,但也有乳白、青、黃、紅諸色錯雜者,礦物學謂之蛇紋化的大理石。由於含有氧化的硅、鋁、鎂、鈉、鈣、銅等元素,故呈現出各種各樣美麗的顏色,莫氏硬度達5∼7度。玉石產地在輞川內秦嶺山中的核桃溝一帶。
我們聰明智慧的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發現了藍田玉這樣堅硬的品質、細膩的紋理與美麗的顏色,用之於製造工具和禮器。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龍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用藍田玉製作的菜玉鏟。鏟呈草綠色,刃端並夾有淺褐色,長梯形,體扁薄,平直背殘一角,刃微斜,圓穿偏於一邊,長16.8厘米,寬7.5厘米,極薄銳,厚僅0.2厘米。到了戰國時期,藍田玉得到較大規模的開發,甘肅天水市發現的戰國大玉鉞,有著藍田玉特有之綠灰色和斑駁的紋理。該大鉞體扁平作板鏟狀,寬弧刃,兩角翹出。鉞體兩側有美麗的內收弧線並各透雕兩個長方形孔。因其功能為禮儀用器,不便裝柄,故於裝柄部位開一方形缺口來表示此即裝柄之部位。鉞末端作鳳鳥或雲朵狀,前接一張口卷尾虎。鉞體兩面花紋相同,各以淺浮雕鐫出獸面紋。其形象橫眉內勾,「臣」字形眼,u形鼻,鼻翼兩旁吊下垂外撇之長髯。獸面紋上方,各有弓形突紋左右對稱,並向下延伸囊括獸面而閉合之,於是形成與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線紋。接近透孔的鉞面各飾有戰國秦特有的方折捲雲紋,旁填S紋。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線紋,與柄缺對應處有二圓點紋。末端兩面亦飾方折捲雲紋和圓虺紋。華麗壯偉,精美異常,給人以莊嚴神秘與強烈的震撼。
漢樂府《羽林郎》有「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句,說明在漢代藍田玉被大量製作首飾。天水市出土一件玉珮,乃藍田玉材質碾琢的舞女形象,長片形,高9.5厘米,玉人大頭、細腰、長袖、裙擺拖地,作揚臂甩袖翩躚起舞狀。漢武帝茂陵出土過一件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藍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橫寬36.5厘米,灰綠色,下有凸鈕,四角略弧圓,分別碾琢其時流行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器面下方以環鈕為鼻樑,上連粗眉和暴起之雙眼,形成大獸面,下緣則以8條豎紋勾勒出寬大的排牙。圖案化的形象莊嚴凝重,工藝梢湛,線條運用剛柔相濟,一派皇家氣象。如此巨大的玉鋪首為迄今所僅見,代表了漢代最高的攻玉水平。另外,寶雞市還出土過一件玉辟邪,亦為藍田玉質材琢成,青綠色有條紋,圓雕,高18.2厘米。辟邪昂首仰視,張口豎耳作吼叫狀,下頜垂須與胸部渾連,前胯處生雙翼,軀體健碩,四肢粗壯,可惜三腿有殘,後腦和背部分別雕出插座,尾部亦有插孔。造型雄武有力,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寶雞市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館陳列的隋代菩薩像,是藍田玉最大的一件雕刻藝術品,原出自西安佛寺遺址,高1.85米。菩薩頭戴高寶冠,團圓臉,雙耳垂肩,面相平靜慈祥,身披袈裟,袒胸,內著僧祗支。繁縟的瓔珞垂於腹下,屈雙臂前伸作法印,惜雙手自腕部殘斷。盤腿交腳坐於蓮墩之上。通身都顯露出藍田玉那美麗的黃綠色,尤以被人撫摸光滑的雙膝部為甚。
改革開放以來,藍田玉的開採揭開了新的篇章,玉器作坊遍地開花,玉器店舖排街成市,交易量之大為前所未有,一派繁榮興盛。主要玉雕成品有手鐲、健身球、玉珮,文房用具、日用杯盞之類,甚至枕頭、鋪地磚、欄杆等生活用具和建築材料也用藍田玉製造。藍田玉的開採利用出現一窩蜂上的現象。
任何天然的礦產資源都不可再生,因而是有限的,終有枯竭的一天。所以我認為對藍田玉的開採利用應走少開採、精加工、高創匯的路子。通過上列幾件歷史文物可知,藍田玉同樣可以琢出光耀千古的偉大作品的,問題在於我們今天要培養出一流的玉作設計師和千百個能工巧匠來。
藍田是個人多地狹的貧困縣,大自然賜予的藍田玉,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大量地糟蹋浪費,尤其做大塊建材,製作中產生大量邊腳料。我曾目睹這種邊腳料玉塊堆積如山,被棄置道旁或倒入河灘,感到十分難過。藍田玉,這美麗的玉種,有限的資源,我們理應百倍地珍惜節約使用,不能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濫采濫挖,粗率加工。和田玉經過數千年的採用已近絕跡,而中國人世世代代重玉愛玉的文化情結,還要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藍田玉身負的使命,不言而喻。藍田玉輝煌的時代,必定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