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藍田玉花樣美玉的輝煌與憂傷

[日期:2010-02-19] 閱讀:
 
藍田玉雕件
 
 
精品藍田玉春蠶竹節玉壺
 

  精品藍田玉春蠶竹節玉壺
  
  人常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就連聖人孔子也在三千年前感慨道:君子比德於玉。這些浪漫而儒雅的比喻,生動地將玉石與君子的美德相互比擬。
  
  藍田,一個古老而恬靜的名字,在這裡產出的藍田玉聞名遐邇。在距西安40公里的藍田縣境內,悠長的滻河、灞河水潺潺流過塬、嶺之間,秦嶺山脈中那條蜿蜒曲折的玉帶被當地人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玉川。藍田美玉就靜靜地蘊藏在山麓之間,河床之上。
  
  山水的靈氣與歷史的厚重賦予了藍田玉獨特的氣質:它是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精靈;它常在無數美好的傳說、典故中現身;它與和田玉、岫玉、南陽玉並稱中國四大名玉;它是人們最早開發的玉種之一。生於秦嶺的藍田美玉質地堅硬、紋理細密、色彩斑斕,有翡翠綠、羊脂白、天青、玄黃、赭紅五色。其礦石中綠松石、輝綠石、水鎂石、透閃石等所含的鎂、鋁、硅、鎳、鉻、石墨等元素,不僅使藍田玉擊聲清脆,色澤艷麗,而且構成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各種自然圖案景觀。早在萬年以前的石器時代,藍田玉就被先民們開發利用,春秋秦漢時藍田玉雕開始在貴族階層和上層社會流行,唐時達到鼎盛。

  神奇傳說
  
  書生將玉種藍田
  
  藍田玉,彷彿是大自然給人類豐厚的恩賜,但玉究竟怎麼從秦嶺山麓中衍生出來?在藍田縣民間,流傳著一段「玉種藍田」的傳說。
  
  「玉種藍田」一說流傳甚廣,藍田縣家家戶戶都對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爛熟於心。只要人們進入藍田縣城,就能見到十字路口中央赫然立著的一塊藍田玉料,此玉巨大無比,足有兩人多高,上面醒目地雕刻著著名作家陳忠實題寫的四個紅色大字:「玉種藍田」。這足以說明這段傳說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玉種藍田」的故事年代太久遠了,就連當地人也說不清究竟發生在哪個朝代。藍田玉雕工藝傳承人尋琇琳告訴記者,在很久以前,藍田縣只是終南山古驛道上一個沒有名字的小山莊,當地一位窮書生楊伯雍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他見山路艱險陡峭,就發揚「雷鋒精神」在路邊搭起了草亭,供長途跋涉的人們歇腳喝茶,三年來從未間斷。有天,楊伯雍救助了一位身背碎石的老人。臨走時,老人送給他一斗碎石,讓他種在地裡,說能給他帶來好運。結果楊伯雍收穫了一斗玉石。他便用玉石做成五雙白璧做聘禮,娶回一位賢惠漂亮的媳婦。
  
  不過,他們生活的地方終究山石多耕地少,糧食常常減產,楊伯雍不忍看當地農民挨餓,便把玉石分給百姓讓他們下山換糧食。可人貪婪的劣根性足以毀掉一切,窮山莊裡藏美玉的消息傳開後,官匪很快勾結起來將玉石洗劫一空。
  
  玉石被掠走的消息驚動了神仙,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幻化成背石老人的太白金星托夢給楊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青山飄處藏玉顏。」從此,只有知情人才能在深山覓得真正的玉石,而官匪只能採得未成玉的次等石。
  
  玉器工具
  
  人類史前文明的標誌
  
  藍田玉靜靜地躺在深山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世紀,直到識玉人的出現。
  
  早在新石器時代,剛剛從茹毛飲血的蒙昧中走出的祖先們,竟是第一批懂得使用玉石的人。穿過萬年時空的界限,如今祖先們賴以謀生的工具被擺進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奉為珍寶。比如在館內所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龍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有一件用藍田玉製作的菜玉鏟格外出挑。鏟呈草綠色長梯形,體扁薄,刃端並夾有淺褐色,長16.8厘米,寬7.5厘米。這件玉鏟超薄、銳利,厚度僅有0.2厘米,玉石工具的遠古氣息撲面而來,訴說著祖先與大自然抗爭,求生繁衍的艱辛與不易,更讓無數後人見識了那令人驚歎的史前文明。
  
  倉廩實而知禮節,藍田玉細膩的紋理與美麗的色澤讓祖先們折服。剛從猿進化過來的祖先們,開始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瑰麗神奇,也開始有了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他們將藍田玉製成禮器、裝飾品佩戴或欣賞,給自己增加魅力。在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藍田玉器中就有先民磨製的玉璧、玉戈等,質樸中透著潤澤。
  
  輝煌歷史
  
  封建上流社會的「身份識別系統」
  
  藍田玉之美十分輕易地就擄獲了歷代封建貴族們的心。傳說從殷商一直到唐代,藍田玉一直是上流社會貴族們的心頭好,那些有身份地位的權貴們幾乎都愛佩戴玉器,以示清高雅致。一時間,玉幾乎成為皇權、貴族們的「身份識別系統」。
  
  傳說秦始皇就格外青睞藍田玉,他命李斯制過一枚象徵皇帝集權的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十分珍貴,而其所用玉料據傳是藍田玉。到了漢代,藍田玉又被推上了時尚潮流的風口浪尖,成了胡姬、美女們髮髻上最為流行的高級首飾。漢樂府《羽林郎》記載了當時的情景:「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美玉配美人,更顯美人明媚嬌艷。這股時尚潮流十分強勁,甚至影響到當時政府編撰的《漢書·地理志》,該書記載有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北)藍田」的說法。《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古書都有藍田玉的記載。
  
  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專家賈麥明在玉器領域研究多年,他評價:「漢代玉器雕刻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比如漢武帝茂陵出土的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藍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融合了淺浮雕、線刻、鑽孔等技法,而現代依靠先進工具雕出的藍田玉器,幾乎不能超越玉鋪首。」
  
  唐代貴族的衣著品位一向被人們津津樂道,被比作君子的美玉自然得到他們垂青。當時上流社會風行用藍田玉裝飾冠冕、朝服、刀劍鞘柄。其中有一種玉帶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據《新唐書·車服》中記載,玉帶有嚴格的等級界限,按照個人品階劃分,絕不能越級或帶錯。
  
  君子愛玉,美女們就更不會錯過這種使自己增色的裝飾品,除了普通釵環首飾,最為時尚和尊貴的就是玉步搖了。玉步搖由金銀銅金屬嵌藍玉而成,極薄的玉片上雕有精緻的紋飾。古人書中描寫富家千金輕移蓮步便環叮噹、清脆作響,想來便是玉石碰撞的聲音吧。傾國美人楊貴妃也對藍田玉愛不釋手,《楊貴妃外傳》載:「太真善擊罄,上令用藍田綠玉製成一罄,備極工巧」。

  采玉之苦
  
  絕壁上的舞蹈
  
  玉雖美,但採集玉石的道路卻是一條艱苦卓絕、慘不忍睹的血淚之路。有時一塊美玉甚至凝結著無數人的性命。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大詩人李賀在《老夫采玉歌》中真實地描述了采玉人的悲慘境遇,將他們性命如草芥一般的淒苦生活生動地描寫出來。詩人韋應物也為采玉人的悲慘生活感慨不忿,他在《采玉行》中這樣寫道:「官府征白丁,言采藍溪玉。絕嶺夜無家,深榛雨中宿。獨婦餉糧還,哀哀捨南哭。」
  
  在險峻的山間靠著落後的工具拚命挖鑿,或將身體用細繩懸掛在斷崖絕壁上探尋玉石的份量。千百年來,采玉人就是這樣風餐露宿,用肩背人扛的最原始辦法將玉料運出大山,常為美玉付出生命的代價。
  
  雖然現代采玉可以借助大設備,但依然很苦很危險,工人們仍然採用千百年來的土辦法。用繩子將眾多工人懸掛在絕壁上,幾乎成為玉川一帶一道令人心悸的景觀。不過,有了雷管、炸藥、鏟車、卡車和大型切割機,一切總算比古代方便了很多,但造成的浪費也著實觸目驚心。常常轟的一聲,滿地玉碴散落,令人痛惜不已,玉石專家賈麥明參觀了幾次采玉場,常為此歎息:「把好好的玉料都糟蹋了。」
  
  古人弄玉
  
  精心雕琢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在沒有電鑽、切割機等先進工具的時候,古人究竟如何將藍田玉料,打磨成一件件精美繁複的玉器呢?
  
  在遙遠的石器時代,祖先們沒有銅器、鐵器,只能靠磨、敲;有了青銅器和鐵器後工匠們開始注重雕刻,一切均靠手工打磨:先用刻刀琢玉,接著便是切料。只要用絲條鋸對準玉料上劃好的線,就能讓整塊玉石迅速分家。鑽孔是玉器生產中最重要的工序,比如需要鏤空花紋的玉片,先要鑽出孔來,然後用絲鋸穿過孔隙,繃緊弓弦,然後按一定方向「鎪空」。磨是進一步造型,也分沖磨和碾軋兩種,沖是較大面積的磨,軋是深入邊角磨,琢磨之後基本成器,最後用幾種小工具勾線,撤去小余料,清理底部,平整底紋,玉作業術語叫做勾、掖、頂撞等,最後兩道工序是拋光和裝潢。藍田玉出土的漢代長公主墓銅鏤玉衣玉片,以及唐代楊貴妃用藍田玉製作的玉罄,基本上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製作而成的。直到民國時,藍田玉雕多為家庭手工作坊生產,以父子師徒相傳為多,傳承譜系無法考記。
  
  明清時期,工匠們發明了一種更為先進的「縫紉機」式的機械機器,這套設備已經具備了一整套頗為複雜的切割系統,藍田玉雕工藝指定性傳承人尋琇琳老人就使用過這種工具。這使得琢玉這道工序看上去更像是踩縫紉機。人坐凳上,雙腳踩動踏板,踏板帶動一根圓軸皮帶,在園軸頂端有片垂直的磨盤式鍘砣。只要不停踩踏板,飛速轉動的鍘砣便能在玉上劃出深淺不一的痕跡。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種流傳了數百年的工具才逐漸退歷史舞台,被電動切割機替代。
  
  今人造玉
  
  現代工藝簡便快捷
  
  如今的藍田玉雕工藝,既繼承了漢唐玉雕工藝,又與現代生產工藝結合,從手工作坊發展到了機械化流水作業,其工匠、琢玉工具及工藝都帶有時代的印記。
  
  現代社會,藍田玉早已不是達官顯貴的專屬用品,大量形態各異的玉雕屏風、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生活用品等湧入了尋常百姓家。縣裡的玉雕能手田師傅說:「古代工匠有時雕琢一件玉器要用上一年,現代人根本不會有那個耐心。用一個月製成一件工藝品,已經算花費大力氣精工細雕了。」
  
  現代藍田玉雕工藝是將璞玉按照量材施藝的原則進行巧妙的構思設計,再進行雕琢,最後加工成為精美工藝品,它的工藝流程包括:設計、選料、切料、過圖、雕刻、檢驗、拋光、高溫處理、成結、驗收、裝潢。因為藍田玉一石多色,包彩斑瀾,藍田玉雕傳承人尋琇琳告訴記者:師傅們會根據玉原料的色彩、形狀設計成適當的玉雕品,先畫出線稿或素描稿,然後再切料、過圖、雕刻。現在有了磨玉機,利用水磨砂磨削雕琢。上世紀60年代還研製出了開料機、旋碗機、打眼機、絲子鋸等電傢伙。
  
  在藍田玉雕廠就見到一個超級大個的切割機,有兩人高,輪子比大號磨盤還大,干了十八年玉器加工的張師傅說,這就是用來切大塊玉料的。張師傅手中盤子大小的切割機是用來塑形的,而用來雕琢花紋的機器上安裝的輪子最小,只有小拇指腹那麼大。這些工具甚是好用,只要插上電源一開按鈕,它們就可以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了。尋琇琳感歎道:「那些彫蟲小技並不難學,最難的是用心去雕琢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無玉可采
  
  藍田美玉幾近枯竭
  
  自然界中任何天然資源都是有限的,而礦產更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數百年來一直流傳著藍田玉枯竭之說。其實早在宋代,藍田就鬧過一場玉荒。
  
  據說唐朝長年累月大規模開採和地震留下的後遺症使藍田玉源漸竭,藍田玉逐漸泯滅。至宋,藍田向朝廷的貢品已除去了藍田玉。明代《天工開物》中這樣記載:「藍田無玉,所謂藍田玉,即蔥嶺玉之別名,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此後藍田無玉之說達數百年。明清時藍田玉又現端倪,在玉川、紅門寺又發現另一產地。
  
  上世紀80年代一股「玉石熱」更讓藍田玉的處境雪上加霜,藍田玉雕產品行銷全國,供不應求。隨之,藍田玉的開採利用出現了一窩蜂的無序採挖,浪費,遍地都是幾塊錢一件的低檔玉雕。藍田玉這一大自然賜予的美麗玉種隨即走入枯竭,有人感歎:藍田玉怕是要絕世了!
  
  2002年省地質局對藍田玉進行勘測,探明玉石礦帶4條,玉石礦體5個,礦帶走向1280米~8865米,厚8米~31米,礦體走向長615米~4747.5米,厚1米~18.81米,礦體延深245米~715米,分佈在縣內玉川、葛牌、草坪、焦岱等地區,以及玉川鄉核桃溝——祁家河及八畝地——冷水溝一帶儲量最多,質地最好。雖然玉石蘊藏量1000萬立方米,但真正可以開採的卻只有十分之一。
  
  不再純粹
  
  大量外來玉湧入藍田玉故鄉
  
  藍田真的沒玉了麼?如果從嚴格意義上劃分,這種說法確實成立。
  
  別看藍田縣城的加工廠和玉雕門店越開越多,可600多家門店和加工廠的倉庫都被大量舶來品包圍,來自新疆、廣州、河南的岫玉、南陽玉、緬甸玉、瑪瑙、翡翠等被混雜在一起,本地霸主藍田玉實在少得可憐。與古代藍田玉相比,藍田出產的工藝品不僅玉料上不再純粹,加工工藝上也不再是原先傳統的純手工製品。因為,機器流水線幾乎代替了傳統手工雕琢的技藝。
  
  如今,當地工匠們加工的藍田玉工藝品幾乎沒幾件是出自藍田當地的玉料。一位老工匠感慨地說:「藍田還真是沒玉了,縣裡的玉礦開採幾乎全部停止,玉礦上也不讓賣雷管、炸藥。現在的藍田玉原料幾乎都來自商州、洛南。」
  
  此外,質量的低劣,也讓工匠技師們不願用藍田玉來雕琢工藝品。新玉石的質量讓他們頭痛:硬度不高,密度很低,玉質粗糙脆弱,不夠溫潤,很難精雕細琢。西安玉雕廠一位退休女技師黃師傅雕過數百件精美玉器,在眾多玉石原材料中她最怕用到藍田玉,她對記者說:「藍田玉只能雕刻一些大型擺件,雕刻出來的小型掛件根本沒法捏在手裡細看,實在太不精細了。」
  
  玉器專家賈麥明認為:漢代玉器所用藍田玉,與現代藍田玉質地差別很大,出土的漢代玉器玉質溫潤,而現代藍田玉看上去則更像石頭。他推斷漢代工匠采玉之地應與現代玉礦不在同一個地點,但具體在哪裡他也說不清楚,只能期待後人有幸找到這座美玉寶庫,讓真正的藍田美玉重見天日。

尋找與您的有緣水晶,歡迎到>>>這裡<<<以優惠價選購水晶,數千件晶品任君挑選,質量有口皆碑。

上一篇:藍田玉的成份及鑑定
下一篇:崑崙玉 -- 萬山之宗 玉中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