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笑佛
徐霞客在明末就開始了對翡翠的一些研究,以下是一些研究的成果
明朝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崇禎十一年到十二年(公元1638-1639年)的遊記,記述了遊歷雲南的情況,通篇貫穿著對翡翠最早、最具體、最生動的珍貴記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徐霞客沒有到過緬甸,但《遊記》中對緬甸北部的山脈、水系、通道的記述與現代地圖十分吻合,說明當時與緬甸的交往已十分頻繁。
2.《遊記》特別說明了緬甸「玉石場」與「寶井」是兩個地方。文中有了「翠生石」(即翡翠原石)的說法,說明當時已經把硬玉稱為翡翠。
3.《遊記》曾多次提到徐在騰沖交往親密的朋友潘一桂,「潘一桂雖青衿、而走緬甸、家多緬貨」。徐離騰時,潘生送他翠生石二塊,其中一塊白綠相間(白綠玉)。一塊全翠綠,但水頭差,徐攜至保山,加工成印池二方,杯子一個,加工費一兩五錢,比買毛料的價格還高,整段記述對翡翠及製品的質地、加工技巧進行了精闢的品評,說明當時翡翠的交易、加工具有了一定的規模。
4.《遊記》以簡潔的文字,記述了翡翠商人對付官府承差的三個妙法:
(1)請吃:設宴招待「買寶舍人」;
(2)搪抵:手頭預備著低檔次的料子「搪抵上司取索」,使承差看不上;
(3)躲避:一連幾天不見面,連徐霞客留字條都請不出來,而且不敢傳出任何信息,生怕承差抓著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