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水晶,地球的DNA

[日期:2009-08-02] 閱讀:
水晶是呈规则几何状的固体

  水晶是呈規則幾何狀的固體
  
  從地球誕生的那一刻起,水晶便產生了,並隨著地球的變化而變化。它們是地球的DNA,是進化的化學烙印,是微型的倉庫,記錄了地球幾百萬年的發展與變遷,保留了對將其塑造成形的那股強大力量的不可磨滅的記憶。它們或由於高壓而出現,或生長於地底深處的巖洞,或形成於眼層中,或飽經風化侵蝕而成——各不相同的形成方式影響了水晶的屬性與功能。但水晶不論是如何形成的,都具有吸納、儲存、匯聚與釋放能量的功能,在電磁波中,這種特性表現得更是明顯。
  

晶格结构

  晶格結構
  
  猶豫化學雜質、輻射、土壤、太陽輻射等外部條件的不同,生長方式各異的水晶各具特色。與礦物共生的水晶內部結構獨特而固定,呈現出一種有序的原子排列。而且,同種水晶不論其大小如何,內部結構都是一樣的——這在顯微鏡下很容易識別。
  
  獨一無二的幾何晶體結構是辨別水晶的有效方法。有些水晶、如霰石,粗粗一看,其形態、顏色各異,但只要內部結構相同,就可把它們歸為同類。
  
  為水晶歸類,最重要的依據是晶體結構,而不是其組成元素。有時候,同種水晶由於元素的細微差別,會出現色彩各異的情況。而同種元素又可能形成多種水晶,它們的晶體結構都有所不同。
  
  水晶等結晶質礦物由若干平滑的晶面圍成幾何形體,形成一定的晶形,沿著軸心呈對稱分佈,包括等軸、六方、三方、正方、斜方、三斜等七大晶體,規則的表面正是其內在排序的外部反應。有兩個相對的晶面有完全相同的角度。
  
  水晶表面通常有下列7種幾何形狀: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六邊形、菱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些形狀搭配組合,便形成了姿態萬千的水晶,而水晶的屬名,正式根據它們的內部形狀而定的。顧名思義,六方晶系水晶的外觀呈三維立體狀,而正方晶系水晶則呈立方體,三方晶系水晶則截面呈三角狀,外表面是長方形的水晶屬等軸晶系,菱形則為斜方晶系。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如表面是梯形的水晶屬三斜晶系,平行四邊形則為單斜晶系,可見,水晶的外觀並不總反應其內部結構。
  
  組成水晶的原子是動態的,由繞著中心工作不停運轉的微粒組成。也就是說,水晶看似靜止,實際上內部活躍,其微粒以一定的頻率在不停的振動——這正是水晶能量的來源。
  

晶格结构

  形成過程
  
  地球就像一個佈滿塵埃的碗,四周是厚厚的大氣團,後來漸漸坍縮成一個白色熾熱的火球。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之後,充滿熔融物質的薄層岩漿逐漸冷卻形成地殼、地幔。地殼的厚度與地球相比,如同蘋果皮之於蘋果。在地殼中,含有大量礦物質的高熱熔岩繼續沸騰、冒泡、生成水晶。
  
  有些水晶如石英,是由於地球內部岩漿過熱,從地心向地表升騰,受到板塊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的擠迫而滲透到地殼中,逐漸冷卻凝固生成的。這一過程也許需要幾百億年的漫長時期,也許快而激烈。
  
  如果這過程相對緩慢,或者期間有氣泡產生,那麼就會形成大塊的水晶。反之,則生成小塊水晶。如果這一過程斷斷續續,則可能生成幻想水晶。過快而未及結晶者,則生成玻璃狀物,如黑曜石。
  
  砂金石、橄欖石則是岩漿早期結晶的產物。其他如黃玉及碧璽等,則是氣體滲透到相鄰的岩石而生成的。
  
  岩漿遇到水蒸氣,逐漸冷卻液化。在含有大量礦物質的溶液中,霰石和紫鋰輝石產生了。當溶液滲入到周圍的岩石縫裡,溶液則會慢慢冷卻形成。巨大的水晶和晶球,如玉髓、紫水晶。
  
  像石榴石這樣的水晶是那些處於很深的地層中的礦物由於高溫高壓而溶解並重新結晶後生成的。這些水晶的晶格結構會重新排列,屬於變質岩礦物。
  
  方解石及其他沉澱水晶是由於侵蝕作用而生成的。表面的岩石崩裂後,礦物水從石縫中滲出,經風蝕、或與礦物膠結在一起,生成沉澱水晶。這些水晶可見於岩床的岩層中,紋理柔和。
  
  水晶一般附著在岩石上或與之溶為一體。這樣的岩床又稱為「母巖」。

尋找與您的有緣水晶,歡迎到>>>這裡<<<以優惠價選購水晶,數千件晶品任君挑選,質量有口皆碑。

上一篇:初識天然水晶
下一篇:水晶的形成及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