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說,中國玉文化源頭可上溯至8000年前。
他說,中國雕琢玉器的歷史非常久遠。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發現大量紅山文化玉器,在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接下來的學術探索中,人們對紅山文化玉器的源頭是什麼發生興趣。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和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發現了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已經有了大量大型定居的村落,被命名為興隆窪文化。
二十世紀90年代初,在這兩個遺址裡,陸續出土了大量興隆窪文化玉器。這些玉器出自居室墓葬內,常見的器型有玉玦(耳環)、長條形玉墜。從這項發現看,當時的先民們已經成功地把玉材從石材中分辨出來,掌握了拋光成型、鑽孔等技術。玉玦成對出自墓主人的耳部,應是佩戴在墓主人耳部的裝飾品,長條形玉器是佩戴在頸部的頸飾,還有的放於胸部、腹部作為掛飾。
2001年至200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對敖漢旗興隆窪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座居室墓中,出土了兩對玉玦,其中一件出自填土內,另一件嵌入墓主人右眼眶內,此類用玉習俗在中國史前時期尚屬首例。
劉國祥認為,興隆窪玉器是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也由此將我國琢磨和使用玉器的歷史推進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興隆窪文化的玉玦,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古老的玉耳飾。
在此次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劉國祥對興隆窪文化用玉製度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他說,首先,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發現,在中國用玉史上具有開先河之風範。玉器以裝飾品為主,充分體現出遠古人們對人體外在裝飾美的追求。此外,通過對興隆窪遺址墓主人的分析看出,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右眼有疾,死後將玉玦嵌入右眼眶內,起到以玉示目的作用。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女神廟內出土的陶塑人像,雙眼內嵌入圓形的綠色玉片,應該是對此種用玉傳統的直接承襲。這也是對玉器賦予濃重的人文觀念的最早的實證。
那麼,最早的玉器為什麼出自西遼河流域呢?
經專家鑒定,興隆窪文化綠色玉玦是原料,是遼寧岫巖玉。本地區擁有的豐富的玉礦資源是玉文化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興隆窪文化時期,掌握了打制和加工細石器技術,為琢玉技術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美的追求和對玉器賦予的人文情懷,是本地區玉文化發展的核心動力。
劉國祥同時也認為,玉器的使用在當時並不普遍,僅限於極少數的居室墓葬內出土,玉器可能還具有標誌墓主人生前身份等級、社會地位的功能。
此次大會認為,從興隆窪文化雕琢玉器的工藝和用玉理念看,都已經相當成熟。西遼河流域將成為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區域。
據瞭解,考古工作者已經找到了早於興隆窪文化的線索,期待有更進一步的探索。
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會長楊伯達先生認為,中國應該存在萬年的用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