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玉龍
清代翡翠龍鉤
清中期 白玉雕九如紋小帶鉤
常有很多朋友問:翡翠與玉是不是一回事?其實,翡翠是玉的一種,也叫硬玉。翡翠由很多微小的硬玉礦物組成,這些小礦物像小氈子一樣互相黏合交織在一起,非常緻密結實,使翡翠既堅硬又有韌性;硬玉由於含有一種叫鉻的元素而成為綠色,這種大自然造設的顏色鮮艷美麗,彷彿具有生命。很多人都稱翡翠為「玉中之王」。
玉文化在中國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其歷史早於陶瓷、文字、繪畫、雕塑、建築、絲綢等東方文化形式,而且這七千年中幾乎沒有隔斷過。放眼全世界,還有幾個地方,像新西蘭、南美幾個國家,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玉文化,但興盛一時就終結了,只有中國例外。可以說玉文化是歷史最悠久、最能代表東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
在西方人眼中,玉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也是最具神秘感的,他們很難理解對某種自然物質的崇拜居然能延續幾千年。他們很喜歡聽中國的朋友講玉有靈性,玉能保佑主人,他們到中國來可能會買些玉,回去告訴家人朋友:「我們喜歡鑽石,中國人喜歡玉。」
到底什麼是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之中就有對玉的明確定義:「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也就是說漂亮的岩石,具有玉的五德,都可以稱為玉。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學派對玉的評價是至高無上的,認為玉有玉德,人只有具備了玉的這些崇高品德才能成為君子,實現人的最高境界。所以玉的一個定義除了是「石之美者」,還應具玉的「五德」。
什麼是玉的「五德」呢?「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溫和滋潤具有光澤,表明玉善施恩澤,富有仁愛之心;「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玉有較高的透明度,從外部可以看出其內部具有的特徵紋理,表明玉竭盡忠義之心;「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如果敲擊玉石,會發出清亮悠揚悅耳的聲音,並能傳到很遠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並傳達給四周之人;「不撓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極高的韌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氣;「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有斷口但邊緣卻不鋒利,表明玉自身廉潔、自我約束卻並不傷害他人。
「紅山文化」距今約五千多年,「良渚文化」距今約五千三百年至四千二百年,不管是北方的紅山文化,還是南方的良渚文化,都曾出土大量的玉製品。那時的玉器用料多為蛇紋石巖類、閃長石巖類,花紋豐富、顏色鮮艷、玉質非常軟,這與當時加工工具的限制有關,現在只有在博物館裡、拍賣會上能見到這些玉器,一般稱之為古玉。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玉器作為禮教的重要器具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產自新疆崑崙山的閃石類玉器開始被大量使用。由唐宋至明代,玉器原料已全部使用閃石類玉,這種玉也叫軟玉(Naphrate)。和田是最重要的產地,所以也常用和田玉泛指軟玉,按顏色分為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等不同種類,而其中的羊脂白玉最為聞名遐邇。我們現在如果僅說「玉」,往往指的就是軟玉。
清代一種新的玉料——硬玉(Jadeite),也就是翡翠,由緬甸大量傳入中國。翡翠的出現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玉料的來源,另一方面又全面繼承了玉器加工製作的技藝。與此同時,軟玉類玉器也得到極大發展,使清代的玉文化相當興盛。
曾有玩玉的朋友認為:翡翠和玉是兩碼事,玉指的就是和田玉(軟玉)和古玉。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全面。玉的兩個最重要的品類就是軟玉和硬玉:軟玉指的是和田玉,硬玉指的就是翡翠。石之美者並具有五德的翡翠是玉的一種,而且稀有性強,它的硬度最高、質地最細膩、種份最通透、顏色最鮮艷,所以稱它為玉中之王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了以上所說的古玉、和田玉、翡翠以外,現在常見到的玉石還有很多種,像市場上常見的岫巖玉、獨山玉、澳玉、東陵石等,由於它們的產量大,稀有性差,這些玉石的價格不高。
現代的玉收藏家會面對三個細分的收藏門類:古玉、軟玉、翡翠。古玉,價值完全由其歷史文化價值決定,材質本身並不稀缺。像前幾年在拍賣會上拍出近百萬元的紅山文化玉龍,材質是並不稀有的蛇紋石質岩,價值很低,在玉龍的總價值中所佔比例極小,可以忽略不計。軟玉類,歷史年代價值和材質本身價值均很重要,材質以白玉中的羊脂和黃玉最為名貴,同等質地的白玉別子,清代工的要比新工價格高出將近十倍。翡翠,價值的絕大部分由材質本身決定,平時行家常說的新坑、老坑,新種、老種,也是指翡翠材質的質量而言,而非翡翠加工的年代。同等質量的清工翡翠與新工翡翠價值相差並不大,只有名人戴過的翡翠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