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於我國明朝(1368-1644年)時期,在緬甸北部霧露河流域發現翡翠原生礦以來,開採已有600年歷史。在以帕敢市為中心的方圓2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儲藏有豐富的翡翠資源。至今礦場區主要有八個,分別為龍肯、達木坎、會卡、帕敢、香洞、後江、南其、雷打,開採礦洞達數百個。
霧露河流域的兩岸古河床及河床階地,沉積著粘土、砂、礫層,厚度一般達25~30米,最深探井達125米,是次生翡翠礫石的主要產出層位,分佈在馬灑、會卡、帕敢基場口。這些翡翠礫石在表生氧化環境下,不同的質地形成不同的風化殼(皮殼),殼層礦物產生次生變化,浸染了不同色澤。由於翡翠礫石經過搬運,磨蝕作用,保留下堅硬部分,鬆軟的已被剝離,因此翡翠礫石質地一般都較好,有的也稱謂老種。
緬甸翡翠資源雖經過600年的不斷採掘,在以帕敢市為中心的方圓2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也是一部分,目前還十分豐富,並非人們所猜測的那樣快要枯竭了,最近又在納莫礦洞中發現了沿走向延長35米,沿傾向12米,厚達8米的扁豆體礦體,計算重量達11188噸的翡翠原生礦體。
據地質資料分析,形成於高壓低溫條件下的硬玉巖,產出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碰撞擠壓帶所形成的一系列斷裂帶中,翡翠的儲藏產地有希望向南延伸至菌奪基湖,向北延伸至葡萄甚至更北的地方,面積約150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那裡現在還是一片處女地,是翡翠產出的有利地段,是現在主要開採面積的六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