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和田玉之遐想

[日期:2010-02-21] 閱讀:
  在和田美玉的故里,愛玉之人比比皆是,想找玉石專家,一點不難。街頭巷尾的人們,只要說起和田玉來,幾乎個個都有實戰經驗,人人都能說出一二三。無論男女,不分維漢,身上至少都佩戴一兩塊和田籽料。皮帶扣、手機墜是男人的常規裝備、規定動作;至於項間玉觀音、腕上籽玉鏈,那是自選動作,各有特色。女人佩戴的玉佛、項鏈,其肉質好壞、皮色等級,隱隱昭示著家境殷實程度甚或夫妻恩愛的程度,所以絲毫馬虎不得。
  
  和田玉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更是如火如荼。這種玉文化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大凡到和田的人,很快就會被其感染。派往和田的援疆幹部也概莫能外。和田地區是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國家級貧困地區,對口支援和田地區的是北京市和浙江省。在玉龍喀什河畔、在艾提卡玉石巴扎上,你會經常碰到操著濃重京腔和浙江口音的淘玉者。也難怪,到了世界最著名的和田美玉故里,總要對家人、對朋友有所交待,即便原來對和田玉毫無概念的,也會在周邊環境的沁潤下,很快進入角色,變成圈內人士。
  
  我也沒有例外,很快成為圈內人士,採買和田玉花了不少銀子。但是不願意陷得太深,有時總會跳出圈子,瞎琢磨一番:問世間玉為何物,直教人癡迷如斯?
  
  剛開始自己瞎琢磨,還真悟出一些道道。沒有急著動筆,是想再多看看書,多受些啟發。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讀些書才知道自己如此孤陋寡聞,才知道中國的玉文化歷史如此悠久。古往今來,崇玉之風延綿不絕,玉石專著可謂汗牛充棟,傳國玉璽、完璧歸趙等歷史典故傳說如此浩瀚,每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當中,都有很多關於玉的故事。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的歷史就是用玉石寫就的。
  
  看得多了,思考深了,疑惑反倒多了。忽然覺得:玉文化穿越幾千年,走到今天,其中不少東西,似乎都遠遠背離了傳承數千年的傳統玉文化的精神本質,脫離了歷史軌道,比如:和田玉的瘋狂升值,和田玉的瘋狂開採,和田玉的瘋狂作假,等等。這些,對照玉文化所提倡的精神道路,似乎都跑偏了。
  
  不妨說說和田玉市場的幾個怪現象:接連數年的瘋狂開採,使得和田籽料十之八九已經挖完,不可再生的和田玉已經成為瀕臨滅絕的稀有資源;各地商人的瘋狂投資,使得品質好的和田籽料十之八九已經流出和田,在美玉故里找到一塊好玉反倒不易;和田市場上的玉,十之八九是染了皮子、做了假的"留學生"--青海玉、俄羅斯玉、南陽玉、藍田玉、岫玉,真正本地產的籽料反倒比重不高;市場上淘玉的人,十之八九是用來投資或送禮,買來自用的比例反而不高。換言之:今天相當比例的人們,淘玉所追求的不再是玉之精神,而是玉作為收藏品在市場上所能夠不斷升值,能帶來越來越豐厚的物質利益。
  
  這也沒什麼不對。市場經濟有其市場規律,投資麼,總是要回報。但是總覺得玉文化有些變味了,不太自在!
  
  逛著玉石巴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手捧凝脂般的羊脂美玉經常會癡癡地發呆:究竟什麼是玉?什麼是玉之精神?中國人為什麼歷來崇玉?玉和文化有什麼關聯?如何從哲學層面去理解玉?
  
  搞清楚這個問題,還真需要從和田玉的來源說起。要說起和田玉之淵源,我倒願意將其概括為:源於神山,孕於聖水。
  
  所謂源於神山,是指其原生礦床在崑崙山和阿爾金山,都在海拔3500米-4500米高山之巔的冰雪之下。和田玉產自南疆和田地區,和田古稱"于闐"。(讓我沒有想明白的事,和田市維吾爾族高度聚集的地區,但"于闐"卻是一句藏語,意為"產玉石的地方"。)古人認為崑崙山是"萬山之祖",因其高大雄偉、盛產美玉而備受崇拜。崑崙山是中華文化中的神話中心,盛傳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舉止之地,山上不僅有壯麗的宮闕,有奇花異木和珍禽怪獸,有長生不老的靈芝草和諸仙食用的玉。如此美麗、奇妙的神話世界,難免引起後人莫大的興趣,產生深厚的崇敬之情。
  
  所謂孕於聖水,是指和田籽料在玉龍喀什河的孕育過程。崑崙山海拔高,地質風化比較嚴重,每到夏季,冰融雪化,崑崙山石長期風化裂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崩落在山坡上。崑崙山消融的冰雪夾雜著這些崑崙石,由南向北,奔湧而下,匯入玉龍喀什河。一路之上,經過反覆磨滾、撞擊,外表疏鬆的雜質被漸漸剝離,剩下的是圓潤光滑、質地堅硬、如凝脂般的寶玉。流經地勢平坦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時,沉澱美玉無數。這些美玉在源自崑崙山雪水的玉龍喀什河中,又浸潤了千萬年,她們可謂集天地之靈氣,凝日月之精華。
  
  和田人把淘玉習慣稱為"玩石頭"。這是一種境界,和攝影一個道理。有人把攝影分為三個境界:最淺的只能叫拍照;中級水平,那叫拍攝;大師級了,那叫拍片子。這種境界往往一語道破真諦。玉,說到底,就是一種石頭。"玉者,美石也。"但是玉又不同於一般的石頭,她是結構緻密的、經歷過億萬年風吹日曬,相互撞擊、磨礪,周邊所有疏鬆的組織都剝離了、淘汰了,所剩下的石之精華,便是玉。
  
  從大自然聯想人類社會,八百萬年前人類起源,二三十萬年前在東非產生了現代人,然後現代人走向全世界。人類歷史上,蓋世英雄無法數計,營造輝煌宮闕無法數計,歷經滄桑之後,今天能保留下來的是什麼呢?這些英雄人物、輝煌宮闕早已灰飛煙滅,能夠流傳至今的、成為永恆紀念的,只有對真理的永恆追求,只有偉大的思想!
  
  想到這裡,就找到了共同點。最早的玉器,是祭祀用品,是人崇拜自然、與自然交流的神器;後來演變成禮器,成為皇權的象徵。再後來,就演繹成為德玉,玉成為君子品德的象徵,所以"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在玉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溫和滋潤具有光澤,表明玉善施恩澤,富有仁愛之心;"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玉有較高的透明度,從外部可以看出來其內部具有的特徵紋理,表明玉竭盡忠義之心;"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之方也"--如果敲擊玉石,會發出清亮悠揚悅耳的聲音,並能傳到很遠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並傳達給四周的人;"不撓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極高的韌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氣;"銳廉而不忮(zhi強悍,凶狠),潔之方也"--有斷口但邊緣卻不鋒利,表明玉自身廉潔、自我約束卻並不傷害他人。
  
  玉之五德,或許便是玉之精神,或許便是中國歷來崇玉的根本緣由。不僅如此,玉和中華文化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
  
  追溯文化之濫觴,還真和"玉"有不解之緣。據專家考證,"文化"的"文"由"紋"演變而來,其涵義為事物像花紋般排列有組織、有規則、有秩序。對古玉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高古玉器,漢唐玉器,宮廷玉器,其原料很多都是來自西域的和田玉,上邊都雕刻有各種各樣的紋路。專家往往從這些玉器的刀工、形制、沁色,來給這些玉器斷代。商周時代的玉器非常珍貴,價值連城。最早的玉器,是祭祀用品,神器,後來演變成禮器、配飾。使用玉器有很多規矩,哪些是皇帝專用,哪些是大臣可以使用,哪些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使用,都有嚴格的規矩。說來說去,無論是紋路、紋理,還是玉的品質,都是講為人處世要有原則,有規矩,不能為所欲為。這就是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內涵。
  
  和田玉,分很多類型和等級。按產出方式分,自古以來就分為山產和水產兩種。水產的稱為籽料,山產的叫寶蓋玉。當地采玉者則根據和田玉產出的不同情況,將其分為山料、山流水、籽料三種,其中籽料因其質地緻密溫潤最為珍貴。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白玉、青玉、墨玉、黃玉等類。其中白玉中的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質地細膩、滋蘊光潤、剛中見柔、產出稀少而極其名貴。
  
  極其名貴的和田玉,其特點就是資源稀少、結構緻密、溫潤細膩、完美無缺,與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理想、信念、偉大思想,如出一轍。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作為的人,乃是人中極品,人中美玉,他們的豐功偉績、偉大思想可以千古流傳。他們是精英是聖賢,在人類社會的結構當中,他們是金字塔的塔尖。而沒有思想抱負、沒有堅定信念、終日碌碌無為的人,如同包裹在玉石周圍的石質,只能在人類社會的撞擊和磨礪當中,隨波逐流,消失無蹤。
  
  但是,不可能人人成為聖賢,絕大多數還都是普普通通的芸芸眾生。這些人構成了人類社會堅實的塔基。沒有塔基,也就沒有塔尖……
  
  想得多了,老的疑惑消除一些,新的疑惑又產生了。瘋狂開採、囤積居奇、作假作偽,顯然違背玉之精神,可是這又是現實存在,薩特說了:存在即是真理。現實和理想總是差距甚多。
  
  不管怎樣,放眼和田玉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總能看出一條鮮明的軌跡:追求理想、堅定信念、胸懷抱負,總是大軌跡、主旋律。社會發展總有跑偏的時候,關鍵是,自己的心,不能跑偏了,不能隨波逐流。
尋找與您的有緣水晶,歡迎到>>>這裡<<<以優惠價選購水晶,數千件晶品任君挑選,質量有口皆碑。

上一篇:翡翠在清宮未能登"大雅之堂"
下一篇:巧奪天工的揚州玉雕